标签:个人简历格式,个人简历范文,个人简历模板,http://www.qiuzhi56.com
吴大观的个人简历,http://www.qiuzhi56.com
1978年底组织上调他到西安430厂任副厂长兼任厂设计所所长。
1978—1982年,吴大观负责430厂英国斯贝发动机专利仿制工作,任斯贝发动机总装、持久试车、部件强度考核和整机高空模拟试车台考核试验的中方技术负责人。在他的组织领导下,把英国交来的斯贝技术资料,进行整理、清账,把原来无人管理散失在外的英国培训技术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按专题组织讲课,提高了设计人员的责任感和技术水平。他经常说:“用人民的钱买来的资料,每个技术人员都有责任钻研学习,整理好留给后人阅读。任何丢失资料、不认真学习的行为,都是对人民的犯罪。”在斯贝发动机试制进入总装试验阶段,吴大观任现场总指挥,对加工质量,亲自检查,严格把关。在与英国专家组织联合试车工作组进行150小时定型持久试车时,英方专家组织两班倒,而吴大观代表工厂仅一人,一个人顶两班,甚至发烧39℃仍坚持工作,以致晕倒在试车台上,被领导命令送回家休息。回家后他感到与英方一起定型试车责任重大,两小时后又出现在试车台上。
1979年底,斯贝发动机在430厂顺利通过了150小时持久试车。
1980年初,吴大观为技术领队带领20多人的技术队伍,将发动机送到英国罗·罗公司进行高空模拟试车和部件考核试验。他严格按照合同规定,逐项进行试验考核,碰到质量问题一追到底,及时解决。在英国的半年中,吴大观带领这支技术队伍,技术上精心指导,工作上严格要求,学习上分秒必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我国的高空模拟试验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并收集了一批技术资料,为我国今后自建高空台提供了技术储备。这次斯贝发动机的考核工作,完全满足了合同要求。吴大观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令人信服的技术水平得到英方的赞誉。回国后,他把考核结果及得到的有关资料组织编写,共出版11册。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他与罗·罗公司的发动机专家进行了技术交流,系统研究了大批的技术资料,使他掌握了世界先进的发动机研制技术,同时使他在发动机的部件试验、150小时持久试车、高空模拟试验、低循环试验等试验技术方面深化了理性认识。他从中体验到航空加力涡扇发动机的研制需要做大量的设计计算分析和试验验证工作。如果研制方法和研制程序选择不当,则事倍功半,会走很多弯路。他认为,为了提高发动机的可*性,减少故障,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从方案设计、材料工艺选择、部件试验、核心机验证机试验、原型机调试、装上飞机上天试飞到发动机定型后发动机使用寿命与寿命管理,都需要预先按通用规范定出型号规范,加强部件和整机的强度设计和试验。经过反复调试,把发动机故障尽量消灭在研制过程之中。
1982年,吴大观从西安调到航空部科技委任常委。他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领导调到部机关工作,工作可以超脱一些,他却利用这个机会,冷静地总结在基层研制发动机的经验教训;分析研究设计工作的技术关键。他经常到图书馆查阅资料,阅读期刊,从理论上充实自己,系统地研究航空发动机的新技术。他自学5年,钻研并掌握了现代发动机新技术,做了上百万字的笔记,写了心得和建议。吴大观现已年逾80岁,但他仍不断学习新技术,充实自己。不懈的求索使他的航空发动机研制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他常以“学然后知不足”这一古训自勉。吴大观少年因家境贫困,体弱多病,以后注意体格锻炼,养成早起读书的习惯。为了在有生之年,为党和人民多做工作,他年过古稀仍坚持早晨5时半起床,不论冬夏,跑步打拳,数十年如一日。他每天工作11-12小时,每年要去外地出差开会10多次,精力充沛。他说:“坚持每天运动,不仅是锻炼身体,而且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和毅力,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好的身体才能完成工作任务,才能坚持自我学习,不断增长和更新技术知识。”吴大观到北京工作以后,仍过着俭朴的生活,每月继续多缴100元党费。近几年他的工资增加了。为了救济农村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他向“希望工程”捐款6000元,表示他对失学儿童的一片爱心。当“希望工程”工作人员给他摄像时,他仍然穿着平日那件穿了20多年的旧衣裳。
1992年1月起,每年都主动缴纳个人收入调节税。80年代初,他被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学院聘为兼职教授,学校多次请他讲课,他现身说法鼓励同学们献身航空事业。航空航天工业部机关党委还请他去给新党员上党课。他在430厂不到5年,3次被评为优秀党员,来北京10多年,3次被评为部机关优秀党员,一次被评为国家机关的优秀党员。面对这些荣誉,他谦虚地说:“我欠党的太多,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我还要再学习。”
20**年3月18日因病去世,享年93岁。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的仿制和自行研制的组织领导工作。他一生爱党爱国、无私奉献、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振兴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的领导下,制造出了涡扇5(ws-5)涡扇6(ws-6)涡轮风扇发动机,并为“昆仑”和“太行”的定型起了很大影响
[编辑本段]吴大观-荣誉
吴大观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动力分会委员,辽宁省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荣誉理事。1991年受国务院表彰为发展我国航空工程技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1992年航空航天工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吴大观-主要论著
1 吴大观,冯绍周(译).航空发动机零件结构与计算.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56
2 吴大观,王立铭,戴志舒等(译).提高齿轮加工精度方法.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64
3 吴大观.涡喷7发动机技术总结(总报告).第三机械工业部606所科技资料,1964
4 吴大观.论发动机预先研究与型号研制的根源关系.论证参考,1982,(2):1—3
5 吴大观.新材料新工艺推动着高性能发动机飞跃演进.航空与航天,1982,(6)
6 吴大观.航空发动机结构完整性计划与研制程序问题.中国航空学会结构强度年会,983
7 吴大观.从航空发动机结构完整性看美国发动机研制程序的变化.国际航空,983,(11):31—33
8 吴大观.从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看试验设备进步的重要性.航空与航天,1986,(4)
9 吴大观.涡轮风扇发动机及其系统的性能研究.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6
10 吴大观.涡轮发动机试车中的性能研究与故障分析.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7
11 吴大观.发动机结构完整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航空学会结构强度学术年会,1990
12 吴大观.航空发动机核心机研制与发展.论证参考,1990,(4):1—3
13 吴大观.中国航空发动机改进改型工作的回顾与展望.航空制造工程,1991,(3):6—8
14 吴大观.试验技术是航空发动机研制的三大技术支柱之一.测控技术,1992,(3):9—11
15 吴大观.再论航空发动机研制程序.航空科学技术,1992,(4):10—12
16 吴大观.从核心机研制看工艺的重要性.航空制造工程,1993,(11):8—10
17 吴大观.航空发动机研制的经验教训和一个设计师的基本要求.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技术讲座稿,
上一页 [1] [2]
,吴大观的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