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大草原只是精神再造之旅的起点,然而,当他们离开草原,回到滚滚红尘中,这场旅行还会继续下去吗?
热气球降落在肯尼亚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内,这里是“动物王国”。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一棵孤零零的金合欢树格外显眼,远处不时可以看到斑马和角马穿过,持枪的马赛人在周围警戒,时刻要提防猛兽来袭。防护圈内,餐桌已摆好,一队美国游客喝着香槟,仍然陶醉在清晨从空中俯瞰动物自由奔跑的情景中。
不远处,同样乘坐热气球降落在此的几拨中国人匆匆吃完早餐,聚集到一起,他们架好音响,在地上铺上巨大的塑料布,开始集体做各种放松运动。
在这个赤道国家的大草原上,来自地球东西半球的两群人形成鲜明对照:这边游客沐浴着朝阳,惬意地享受着早餐;那边的人们却把草原当成巨大的课堂,在灼热阳光下寻求超越自我的力量。
美国人有些搞不懂,这些中国人不远万里来到非洲大草原不看动物,他们要在这做什么?来自美国纽约的珍妮好奇地走过来打听。从加拿大留学回来的“90后”Jack用流利的英语告诉她,这些都是来自中国的商人,汇聚到这里来是参加一个相当于美国的MBA的课程—为了便于对方理解,他只能这样解释—“今天我们是要把草原当课堂,主要是学习有关中国智慧的内容。”
珍妮热情地回应:“这真是个好主意。”但显然,为什么关于中国的智慧,需要在非洲大课堂上开启,她还是难以理解,瞪大眼睛看着眼前这帮又跳又蹦的中国人。
从20xx年开始,每年7至10月份,一家民营培训机构都会组织一批批中国商人来到肯尼亚马赛马拉大草原,进行为期10天的培训。
六位数的培训费,还不包括往返机票,这几乎比国内任何顶尖商学院一年的学费还要昂贵,却仍然供不应求,今年所有培训都已报满,想来的人排到了20xx年。
参加者大多是创业者,他们白手起家,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值得炫耀的学历,有些人甚至没读过几年书。在国内,他们是市场经济中真正的“野生动物”,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只相信“适者生存”。如果以财富为标杆,他们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身家少则几亿多则数十亿。财务自由不是问题,但却感觉离精神自由越来越远。在弱肉强食的马赛马拉,他们却说自己是来寻找心之归宿的。
7月,本刊记者跟随这样一批中国商人,深入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零距离观察了中国市场经济中的“野生动物”,如何回归自然,试图找回自我。
,回到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