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毕业生轻松求职网公文频道活动庆典致词演讲名词解释:“浙江模式”
名词解释:“浙江模式”

名词解释:“浙江模式”

01-29 22:48:27  浏览次数:321次  栏目:致词演讲
标签:演讲致辞,慰问贺词,主持致词,http://www.qiuzhi56.com 名词解释:“浙江模式”,http://www.qiuzhi56.com

  浙江是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国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人口4600万,在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方面并不具明显的优势,是“资源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改革前长期居于国内中游水平。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省凭借其率先改革带来的体制创新优势,区域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24亿元猛增至20**年的11240亿元,连
续8年位居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的经济继“软着陆”后也开始遭遇通货紧缩,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却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浙江模式”由此声名鹊起。
  一、浙江模式的基本特征
  “浙江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充分尊重和发挥民众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将经济体制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利用制度创新所形成的改革先发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浙江模式”不仅仅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以区域局部突破为特征的经济制度创新模式。
  区域经济发展本质上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动态过程,一方面它表现为资源在不同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和优化配置——资源从以农业为主的初级产业部门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移,即工业化过程;另一方面,它表现为资源在不同的地区空间的流动和优化配置——资源从广大分散的农村地区向城镇及中心城市等具有区位优势的空间聚集,即城市化过程。
  区域的经济制度创新本质上是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源配置主体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变迁过程,一方面它表现为资源配置的微观经济主体的变化——民营经济部门的企业取代国有经济部门的企业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即民营化过程;另一方面,它表现为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市场取代计划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即市场化过程。
  从民营化、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这四个方面的互动关系来看,“浙江模式”也可以概括为是一种内生的由民营化和市场化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区域经济制度变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
  浙江的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是,民营企业的起步和市场的发育较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领先一步,且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市场的扩张极为迅速,新的经济活动主体和新的经济运行方式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一旦当国家整体的改革目标——市场经济——确立后,在经济体制转轨进程加速的过程中,原先在计划经济体制外已成长到相当规模的民营经济部门,在短时期内迅速地“反客为主”,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推动力量。
  由于区域经济内部的发展不平衡,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并非存在着统一的模式,不同的区域内部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地域性差异。浙东北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具有较强的农村集体经济力量和较好的社会队工业基础,在相当的时期内,浙东北地区的农村工业化进程是由乡镇集体企业为主体推动的,非常接近“苏南模式”。相比较之下,浙东南地区的农村工业化进程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启动的,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在农村家庭经济基础上起步的,逐步地发展起了农村家庭工业,然后是私营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形成了具有区域自身特色的“温州模式”。
  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六大”召开之后,发展非公有经济的意识形态障碍基本消除,浙东北地区和浙东南地区的制度创新和“红帽子”企业的“正名”,个体私营经济得以迅速扩张,民营企业规模进一步升级,专业市场和民营企业成了推动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由此开始逐渐形成了具有较大共性的浙江区域制度变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从制度变迁角度来看,“浙江模式”是一种“准需求诱致”的制度变迁模式;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浙江模式”是一种新古典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二、“浙江模式”的启动条件
  从民间的视角来考察,“浙江模式”的启动与区域内的自然禀赋密切相关,历史比较制度分析(hcia)是解释“浙江模式”的启动的一个比较适用的理论框架。
  区域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是由区域内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的,而所有经济主体选择行为都会受到一组特定的约束条件的制约。因而,区域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启动,一定与该区域内当时的一组初始选择条件的约束有关,在这一组初始约束条件中,区域的自然禀赋与历史禀赋是两个最重要的选择约束条件。
  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发韧于农村地区,民营经济部门的企业大多数是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在考察区域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初始约束条件时,重点是区域中农村地区的自然禀赋与历史禀赋。
  农村地区的自然禀赋中最重要的因素应当是农村的人口与农村的土地,农村的人口关乎到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农村的土地关乎到可利用的耕地面积。1978年以农户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展开后,浙江省大部分农村地区都较早地实施了农户联产承包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下一页

www.qiuzhi56.com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责任制,尤其是温州和台州等不发达地区又相对地先行一步。农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从某种意义上近似于欧洲经济史上从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的转变,农民的生产活动不再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民公社所属的生产大队及生产小队的统一调配,农民自己开始拥有了一定程度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这就为农民从单纯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是,农民是
否真正地能作出从农业生产活动转移到非农生产本文来源:公文论文网 http://www.qiuzhi56.com活动的选择,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区域中的人均耕地面积。浙江省的自然地理条件被概括为“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一自然禀赋条件就决定了在实行农户联产包责任制度后,一方面农民的农业生产劳动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农业迅速增产;另一方面在农业生产技术短期内无法有较大改进的条件下,土地的边际产出及相应的农民的边际收益递减也开始明显地反映出来了。作为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的农民,在面临着由于区域自然禀赋所产生的土地边际收益递减的约束条件下,自然就开始逐步地从单纯的农业生产部门转移出来,从事农产品的加工及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非农生产活动。
  农民开始转向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后,这种非农生产活动在一个区域能大规模迅速扩展开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区域的历史禀赋,具体地说,这种历史禀赋就是该区域居(农)民从事手工业制造和商业贸易活动的历史传统及相应的区域商业文化传统。农民的非农生产活动,与单纯的农业生产劳动相比较,前者与市场交换的关系远比后者要密切得多。由于非农生产活动的经济收益大于单纯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收益。加上在改革开放初期严重的短缺经济条件下,简单的制造业消费品生产和商贸流通就能带来较高的收益,这种现实的经济利益能够极为有效地激活区域的经商传统。毕竟这些区域中的经商传统在人民公社制度中仅中断了20余年,况且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实际上也没有完全中断,事实上断断续续地仍旧存在,许多有手艺、懂制造、善经商的人力资源仍在区域中保留下来(例如永嘉县的弹棉花,义乌县的“鸡毛换糖”和永康县的补锅碗等);此外,作为区域经商传统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金融,同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这些历史禀赋因素一旦条件成熟,人们的区域商业文化传统意识就被激活了,大规模的非农生产活动就在区域中迅速扩张,农村工业化的进程由此启动,区域的制度变迁由此发生。因此,从比较历史制度分析的理论视角观察,浙江区域经济中特定的自然禀赋和历史禀赋,是启动浙江区域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浙江模式”的演变进程
  同样地,从民间的视角来考察,“浙江模式”的演变进程与浙江区域内专业市场的发展和专业化产业区的发展及两者的互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专业市场与专业化产业区的关系本质上是市场与企业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互动最终是由不同改革发展阶段的政策条件及由此形成的“交易费用”的变化决定的。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中,用“交易费用”概念来研究企业的性质及企业与市场的边界时,一般并不以社会经济制度的大规模变迁为背景,侧重用比较静态的方法来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但是,从动态的视角来观察,在存在大规模的社会制度变迁的条件下,同样也可以运用交易费用理论来解释企业与市场的互动关系。浙江区域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在浙江南部的温州和台州等区域中,最早出现的非农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商业活动(例如“百万销售大军”现象),由此产生了浙江经济中享有盛名的专业市场现象(例如永嘉的桥头纽扣市场和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专业市场的功能是不完全相同的。在最初的专业市场发展阶段,专业市场主要是一种特殊的交易场所,仅仅充当了区域经济发展中商品流通主要载体的功能。在专业市场的扩张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商贸活动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区域内各种家庭工业和各种规模较小的制造业企业开始发展起来了,专业市场一方面开始发挥其作为一种“共享式”的销售网络的作用,成了家庭工业和中小企业共同依赖的市场;另一方面开始发挥着“中间品市场”的作用,协调着区域中个体私营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大致上在90年代中期之前,在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中,可以看到的是高度发展的专业市场和遍地开花的家庭工业及中小企业。

[1] [2] [3]  下一页

,名词解释:“浙江模式”
《名词解释:“浙江模式”》相关文章

tag: 致词演讲,演讲致辞,慰问贺词,主持致词,活动庆典 - 致词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