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毕业生轻松求职网公文频道报告汇报读后感读《论语》,体为师之道
读《论语》,体为师之道

读《论语》,体为师之道

01-29 15:20:04  浏览次数:376次  栏目:读后感
标签:读后感范文,读后感500字,读后感400字,http://www.qiuzhi56.com 读《论语》,体为师之道,http://www.qiuzhi56.com

每次读《论语》,总会感觉到一种沉重,这种沉重不是它本身分量的沉重,而是它思想的深厚和夯实。今年暑期闲暇时间,仔细地诵读了它,再次感受为师之道。

《论语》是一部言行录,由其弟子及其后学追记孔子的言行而著。“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贤人”,成就了他成为万代师表。其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教育思想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疏导的教育理念。如今做老师,在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如何培养学生人格素质和道德品质,如何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怎样才是正真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读罢《论语》便能明晰。

一、教学态度认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哉?” 意思是说“把所见所闻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这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孔子就是以这三条来作为自己当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将默而识之放在第一位,作学问要宁静,不可心存外务,更不可力求表现,要默默然领会在心。而诲人不倦放在第三位。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由舍身伺虎、入海救人的牺牲精神才行。现在老师们的职业态度并不逊于从前,很多老师都能做到“诲人不倦”。然而,真能做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恐怕就不多了。这首先是制式教育带来的弊端之一,但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断变化的考试标准以及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教师如果不能对教学内容及其变化烂熟于胸,不能做到学而不厌,一味靠骆驼精神、“盯关跟”来“诲人不倦”,恐怕会适得其反,最终变成“毁人不倦”了。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学生苦思冥想,也找不到答案的时候,我才去开导他,让他自己去找到答案。学生已经有了答案,但是理解还很模糊,无法正确表达出来的时候,我才去启发他。让他自己把问题搞清楚。如果我举出一个问题,学生不能由此联想到三个问题,那么我就不继续讲下去。”这段话说的就是孔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去教他的学生。

现在我们正在推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与归纳。而怎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则成了我们基础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我们很多老师都已经习惯运用了十几年、几十年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中很难适应新的要求。要打破这种现象,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就可以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入手,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比如教一首古诗,首先就可以让学生朗读,并思考每句诗的意思,等到他们用心思考但不能弄懂意思的时候,就可以适当予以开导。比如在课堂提问当中,有的学生胆子小,或者表达能力不强,想说但说不出来,我们就可以旁敲侧击,去启发他们的智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又比如教一个数学例题,讲完一遍,还应该让学生明白究竟是为什么,并多做几道类似的题目。正所谓“举一反三”,才能巩固学习知识的效果。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掌握批评教育学生的艺术

赞美是一门艺术,批评也是一门艺术。批评得好,可以保持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而学生也才能在这个过程里“如沐春风、如浴秋阳”,整个教学过程才能收到潜移默化之功。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教育就容易收效。当老师的都批评过学生,老夫子是如何讲究批评艺术的呢?

1、对事不对人

对事不对人,就是批评过错的危害,而不指责有此过错的人。

《颜渊篇》载樊迟问“修慝”,孔子回答说:“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 慝,恶也。修,治也。治恶为善。修慝就是指批评艺术,使人接受指责,改过为善。那么,怎样批评才能使人愿意接受批评,自觉改过呢?“攻其恶,无攻人之恶”——指责过错,不要指责人有过错。这里的“其”,是指过错本身,而不是指人。意思是说要把过错和犯过错的人分开,可以指责过错的危害,但不要指责对方有这种过错。危害是那种过错造成的,不是那个人造成的。

当学生犯了某种过错,我们往往是指责学生,而不是指责学生所犯的过错。这种批评的方式往往不能达到教育目的。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那种过错的危害,不要简单地指责学生做错了。假如学生犯了粗心的毛病,不要指责学生粗心,只需说明粗心的危害就行了,让学生自己体悟,自觉改正。否则学生即使接受也非常勉强,大多会在心里为自己辩护,认为自己早已知晓,或认为自己并没有错,会找出更多的理由来证明自己。同时,这种批评,并非只在错误发生后,主要是在发生前事先敲响警钟,让学生意识到这种过错的危害,从而小心提防,不致犯过。

2.微笑着批评

教师在指责别人过错时,往往疾言厉色,用愤怒的语气,威严的表情,严厉的语言。这种外显的语言神态,首先使学生筑起了心垒,学生心中马上有了防御,以拒绝的心态审视教师的指责,往往不会接受教师的规劝。

在盛怒之下大发雷庭,也许教师可以一吐为快,心情会痛快一些。而教师的目的是否达到了呢,是否考虑发怒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吗?不,教师的目的是要学生接受教训,不要再出错。那么教师就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感觉。要想使学生心甘情愿地赞同你的观点,就不要用挑战的口气,敌对的态度,粗暴的举止。严厉的批评是无法得到期待的效果的,要明确教师批评的目的是让学生接受我们的观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心态,微笑着来说出学生的过错,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呢?孔子在批评学生时,就微笑着说,这样可以使学生消除危惧感,敢于表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容易接受批评。

有一次,孔子到了他的弟子子游担任长官的武城,听到到处都是弹琴唱歌声,认为子游是大材小用了。“夫子莞尔而笑”,批评道:“割鸡焉用牛刀?”(《阳货篇》)

孔子听到子路谈自己治理国家的思路不对时,也没有板起脸来指责,而是“哂之”,(《先进篇》)用一笑来表明自己的不赞同。

微笑着批评还有一个好处,如果自己批评错了,也给自己一个台阶下,留下退路。孔子批评子游大材小用,听了子游的解释,认为自己说的重了,就自我解脱说:“子游说的是对的,我刚才是开玩笑。”——因为自己刚才是笑着说的,此时说是开玩笑,也是能说得过去的。如果当时是板着脸来指责,就不好收场了。

在批评人的时候,运用这种微笑法,不但不会使对方反感,也给自己留下了退步。一旦自己批评错了,也能以开玩笑来解脱自己。

《论语》蕴涵深厚的哲理思想,博古通今,意蕴丰富。我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在教学中,我将不断完善深化升华孔子博大的教育思想和为师之道,应用于教学实践,不负“万世之师”的夫子教导。


,读《论语》,体为师之道
《读《论语》,体为师之道》相关文章

tag: 读后感,读后感范文,读后感500字,读后感400字,报告汇报 - 读后感